5月30日,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发表讲话。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提出这个“重要阵地”中,厚植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事关江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笔者观察,全会传递出“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惟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蹄疾步稳向着“重要阵地”迈进。
“策源地”:厚实科技范式的深刻转变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脉搏,需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这一根本要求。“重要阵地”,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研究新兴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推动科技范式深刻转变,技术应用创新加速迭代。这是“策源地”的内涵。
2023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万亿元,增长5.8%。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这是“策源地”科技创新的最大底气所在。
人类历史长河中,产业变革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策源地”地使命召唤,责任重大。
“新高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近现代史表明:全球每一次科技突破均会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催生和发展了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新高地”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基础上的,“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是“新高地”的“比较优势”和“重要使命”。前者体现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后者凸现“走在前,做示范”的整体观念下的全局意义。
传统产业因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中的制造业具有更多的产业母基特征,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新高地”中,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模糊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催生了新的需求市场,并创造了新兴产业成长的蓝海。从古老的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再到数字经济的数字化浪潮,产业的演变不断塑造着世界的新样貌。
“先行地”:扬弃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新型生产关系”观察这在省级全会中鲜有表达,江苏也是首次提出。笔者今年初来倡导“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是经济发展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新型生产关系”具有中国式现代化和数字文明新的典型特征,它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技术、新引擎、新战略、新价值和新营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指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所有制)、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先行地”,江苏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笔者看来,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体系上的新特征,表现为人民至上性、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体现出扬弃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中,所缺陷的“生产关系”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
“策源地”“新高地”“先行地”,打造“重要阵地”,江苏具备很好的条件和能力——
从自身发展基础看,江苏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好,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正在加速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服务全国大局看,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江苏同样要抢抓机遇、率先突破,力争上游,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从参与国际竞争看,江苏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应对战略承压前端,能否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关键还要看能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北京江苏企业商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