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江苏企业商会“党建会建”调研组一行走访调研常务副会长单位浩东知识产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会常务副书记袁清带着范玉荣书记和杨卫东会长的关心与问候,与浩东集团董事长贺永就穿越经济周期、企业经营的哲学思考和企业转型等进行座谈交流。商会理事、文体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红桥天环书画院院长谈国民,会员法施达集团执行总裁刘平原,副秘书长、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姚坤,外联部副部长靳影参加调研。
当下许多行业,都面临严重的“内卷” ——即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压缩、创新乏力、大家都在拼价格、拼规模、拼模仿。如何把问题拆解到最基础的、不可再简化的真理或要素,然后从这些基本事实出发,重新思考和构建解决方案,而不是基于类比、经验或传统做法做决策。调研组以此作为重点。
“第一性原理”,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思想,他认为:“在每个系统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埃隆·马斯克经常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比如造火箭不是看传统航天公司怎么做,而是问:“制造一枚火箭的材料成本是多少?我们能不能自己造?”从而大幅降低成本。
袁清表示,企业应跳出“类比思维”,并非一定要观察同行在做什么,然后模仿、跟进、优化,也就是“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但我要做得更好一点”。而是着力“第一性原理” 的反其道而行之。不盲从行业惯例,而是回归问题本质,强调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我们要明晰企业的本质是到底什么?真正需要解决的用户痛点是什么?有没有更底层的技术路径可以实现更优解?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在核心技术基础上,延展出对不同客户、不同场景的精准适配能力。“一米宽、百米深”的市场策略,往往比“百米宽、一米深”的同质化竞争更具竞争力与生命力。
京苏君注意到,成功企业的背后必然有一套支持原创性技术研发、跨学科协同、试错容错的机制。这是一种从经验主义/类比思维(传统商业惯性)向理性主义/还原论思维(第一性原理)的跃迁,体现了理性拆解与重构的哲学方法论(类似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从根本出发”)和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抓住问题最核心的本质,而非表象)。
贺永认为,很多技术创新看似“先进”,但如果脱离了真实的用户需求,最终难以形成商业闭环。通过“第一性原理”重新定义问题,其本质是围绕用户核心价值展开。“第一性原理”不仅是拆解技术与产品,更是拆解用户场景与真实需求。企业应不断追问:“用户到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将底层技术突破与用户价值深度绑定,才能实现从“技术领先”到“市场领先”的跨越。
“第一性原理”,给内卷市场带来的启示是:
不要在内卷中“卷”别人,而要跳出内卷“重新定义问题”。内卷的本质是大家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创新停滞。“第一性原理”鼓励企业重新思考行业底层逻辑和用户真实需求,从而可能发现新的价值空间或技术路径。启示: 不要只想着比同行做得更好,要想“这个行业真的是这样做的吗?有没有更本质、更高效的方式?
分领域也能成就大领导力——做“唯一”而非“第一”。很多企业追求成为“行业第一”,但在高度内卷的大赛道上,这往往意味着惨烈的竞争。选择细分技术路线,避开主流的红海竞争,在一个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需求明确的领域做到领先,成为“小赛道上的大专家”。启示: 在大市场内卷中,寻找“小而专、小而强”的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本质洞察成为“唯一性选手”,是一条更聪明、更可持续的路径。
创新不是模仿,而是回归本质后的再创造。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其实是“优化式创新”或“形式创新”,而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创新,是结构性的、底层逻辑的变革,往往能带来颠覆性的效果。启示: 真正的创新不是“比别人好一点”,而是“和别人完全不一样,但更接近本质”。
思维方式决定竞争层次——哲学思维是企业家的战略工具。很多企业家关注的是运营、市场、融资等“术”的层面,但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是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战略哲学”。“第一性原理”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工具,它帮助企业从更高维度、更本质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启示: 企业家和决策者应重视哲学性、逻辑性、本质性的思考训练,这是在复杂市场和高度竞争中保持清醒与领先的底层能力。
战略耐性与长期主义:拒绝短期诱惑,坚守底层创新。在“赚快钱”“抢风口”盛行的新能源行业,很多企业追逐政策红利、补贴导向或短期市场热点,导致大量同质化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内卷市场中,真正的领导者往往不是最会“抢跑”的人,而是最能“坚持正确方向”、耐得住寂寞、持续投入底层技术的企业。“第一性原理”不仅是一种思维工具,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它要求企业放弃短期投机,回归长期价值。
“第一性原理”不仅是一种哲学思维,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战略。它要求企业跳出经验依赖与路径惯性,回归事物本质,重塑认知框架,进而找到差异化的创新路径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一个容易“内卷”、习惯“模仿”的时代,选择“深度思考”而非“简单跟进”,选择“底层创新”而非“表层优化”,选择“做唯一”而非“争第一”,(京苏君)